星洲日報/新教育‧報導:許雪翠 ‧2009.04.07

黃家位於班黛谷最裡頭一個規劃得很好的4層樓公寓。4樓角頭間木色大門一開,晨光從四面流竄進這個很有巴厘風格的屋子裡,映照出一家之主黃奕舜的建築師身份。黃奕舜育有3名子女,大女兒中學畢業在等待大學錄取信,次子上中學。

房內是黃家最小的兒子。個子小小、戴了副近視眼鏡的他跟記者打了聲招呼後,又再回到電腦桌前,上他的科學課。


根據黃家所采用的美制課程,13歲的黃世峰今年已進入“9年級”。9年級相等於初三,我暗忖,這就是“在家自學”(homeschooling)的魅力了嗎?──13歲就讀Form 3,15歲便考O Level,16歲便上大學?

跟黃奕舜和太太聊開來,很快便發現,“越級超速”絕非是他們當初把孩子留在家受教育的最初衷。

黃家大女兒和二兒子都上正規學校,獨立又優秀。決定把這個小兒子留在家裡,原因只有四個字:“學習需要”,“因為他的學習方式與一般小孩不同,傳統教育方式無法真正滿足他。”

維基百科裡有關在家自學原因調查就發現了,“提供更好的教育”是在家自學最大的促成原因。接下 來是宗教理由、學校學習環境不理想、家庭因素考量、發展孩子個性/道德、抗議學校所教、對孩子而言學校沒有挑戰力、學校的其他問題、特殊兒童/學習障礙、 交通、孩子未達入學年齡、父母事業考量、進不了理想中的首選學校等等。

孩子好奇創意 在家自學彈性空間更大

5年前,英語是黃家的主要溝通語言,但三個孩子都上華小,小兒子也不例外。剛上華小,這孩子適應得還算不錯,只是一年級結束時,黃媽媽就意識到孩子的某種轉變。

“他從小就是一個好奇心很強的孩子,永遠有問不完的問題似的,有很多的為什么,但是很奇怪,上了華小以後,我們從旁觀察,很快就注意到,他漸漸不再那麼多為什麼。”父母暗自心驚。

一年級長假,為了取得紐西蘭公民權,黃家舉家到紐西蘭長住3個月,也讓孩子上當地的小學。在紐西蘭開放式教育的影響下,他們發現重回華小的小兒子面對了學習方式上更大的文化沖擊。也就是在這時,夫婦倆開始坐下來認真研究,是否要為這棵小樹拆掉學校高高的籓籬。

不再有框架與圍籬,有些樹會長得特別茂盛,有些則因失了依據而長得光怪陸離。這是一個充滿競爭與嚴苛考驗的世界,樹木也要競爭陽光和雨露,何況是成長中的孩子?對於這個決定,他們不是沒有保留的。

他們心裡雖然掙扎,但又想給孩子一個更大的學習空間,允許他依自己的能力與進度學習,允許思考與提問、擁有更多尋找答案的彈性機制,以及更多參與感興趣的課外活動的時間。

於是他們上網查閱了很多資料,同時通過一些homeschooling中心,更進一步了解好處跟壞處──優勢要如何加強,侷限要如何克服?

在家自學,養出孤僻兒?

學校教育的功能之一是社會性,學校是“群體學習”,而在家自學便是“自己學”,很自然的,每一個決定要“自己教”的家長,最擔心的莫過於“會不會培養出一個聰明但孤僻的孩子?”

群體學習的好處是可配合群體意識,弊端是沒有體現個體差異,獨立學習當然就要面對“自己只能跟自己競爭”的挑戰。

《今日美國報》日前報道,2007年在家接受教育的美國兒童數量達150萬,較1999年和2003年分別增長74%和36%。而在家接受教育的兒童占學齡總人口的比率由2003年的2.2%增加到2007年的2.9%。美國全國教育統計中心的統計員蓋爾馬利根表示,該數字可能會繼續上揚。

“我於是向移居美國的一些朋友討教,他們當中就有不少是讓孩子在家自學的,美國這方面的資源當然比這裡多很多。我們也像一般剛要開始homeschool的家長,考慮到孩子溝通與社交能力這方面的問題能否克服。”

經過一年的觀察與積極向這個圈子有經驗的前輩取經,認為在家裡自學,還是可以有足球隊友、跆拳 道隊友,也參加各種比賽,通過這些管道認識新朋友,不至於“與世隔絕”,再加上家中有兄姐,也可學習溝通與分享。克服了這難關,他們在2005年,小兒子 三年級的開學日,就開始讓他留在家裡“上課”了。

IQ高,EQ也要好,那是肯定的。他們還有數個交往密切的家庭,大家會結伴出游,也會在節慶或生日會時聚餐,無形中打破了“在家學習沒有朋友,會變成孤僻兒”這樣的刻板印象。

自律決定一切!

黃媽媽Jane要求高度自律,黃世峰要更多自由,開始階段,雙方都感到辛苦,或許這也可稱作“磨合期”。Jane說:“若要比心理障礙,孩子的心理障礙應該比我們大。”原因是對一個9歲的孩子而言,自律還是有點困難,更何況是高度的自律。偶爾想偷偷小懶,扭開電視或打電玩,在所難免。

但若有家長的監督,加上持之以恆的時間表遵守習慣,這樣的分心是可以改善的。一年的適應期過後,心理時間像是上了發條,再無須嘮叨,每個早上8點至1點,黃世峰都會主動學習。

當然,父母也不斷調整,既是決定了在家自學,就不能把要求設得過高,腦袋更是不能僵化。(否則那跟到學校去上課有何差別?)
Jane表示,小兒子目前的學習,多媒體教 材占相當大的比例,因此引導的人便多了一層功課,就是讓孩子明白,學習時間便是學習時間,不能在這段時間內藉故上網消遣 。當然既是有主動學習的能力,黃媽媽就不必成天守在家了。“有沒有專心,作業進度一看就知道了。”在這方面,賞罰是分明的,若不自律,電視時間或上網消遣 時間就被當掉,便是處罰方式的一種。

最大挑戰 課程DIY

以往,在家接受教育者會花部分時間去傳統學校學習家長們不擅長的科目,但現在這樣做的人已越來越少。

黃世峰選的5科算是“主流科”:數學、科學、聖經學、英文及史地。選聖經學主要是因為他們是基督教家庭。課本都是網上定購的。教學成本比送進私立學校來得低。

在家學習的學生,只參加一次公共考試,一般是像“SAM”這樣的外國大學預科試或大學入學試。在家自學是沒有“學期考”或“年終考”的,只有每個單元後附上的小測驗,要是測驗沒有80%,便不過關,學生要掉回頭去重讀,一直到過了關才能繼續前進。

在家自學進入第二年時,黃爸爸經過明查暗訪,發現新加坡政府學校的數學課本教學方式很靈活,再加上新加坡學生的數學程度在全世界是數一數二的,於是決定DIY,把原本的美國數學抽換成新加坡數學。等完成新加坡小六數學過後,再換去英國數學。

西方教程功課少,少死記死背,強調概念掌握。而由於新加坡數學教學課本沒有給“標準答案”,黃爸爸“沒得選”,自己得先做功課,找到答案才能批改兒子的考卷。在為事業忙碌之餘,這考驗著實不小。因為兒子,他也重新上學!

除此以外,他們也換了英文及史地出版社的教學課本,原因是這個版本比較偏語文文學。原來,課程可以這樣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andysqu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